Back

關於國際交流的省思、重置與再出發 / 黃雯

一通電話開始,從疫情中生長出共想共作的國際交流方法

一切都從2020疫情爆發的年中開始,一天突然接到Norman的電話,詢問有沒有興趣把今年二月在日本TPAM,台灣與加拿大交流現場的能量,透過線上交流的方式延續看看,當時心中抱持著,有交流的機會就應該盡量參與,尤其在臺灣的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的狀態下,我們更需要主動去參與並認識各地區的文化脈絡,於是我們兩邊各自開始從當時參與TPAM的藝術家詢問,一起開始進行線上交流的意願,感謝武康、品文、彥斌很快地就答應,在完全不確定可以變成什麼或做成什麼?(畢竟臺灣當時相當幸運,在平行宇宙中的我們工作上異常於世界地忙碌),就這樣開始展開了平均每一個月一次的線上對話,並且持續了三年,連我自己都非常驚訝,每一次會議完,大家都認真地把手機行事曆拿出來,確認下一次會面的時間,而這樣長時間的誠意與意願,並不是在所有疫情中發生的線上交流都有的。

在大約線上對話進行了近一年,世界各地漸進摸索與病毒共存的可能,我們雙方越來越熟悉彼此的狀態下,開始了這個交流可以如何往前再邁進一點的討論,雙方也各自尋找兩地不同的資源,共同嘗試著讓這個計畫緩步前行,回頭想想,這個計畫確實是從疫情中生長出來的,也在因疫情擾動的大環境中,它有了多一些呼吸及有機的發展空間,而這也是我自身作為獨立製作人,首次不以製作與演出為主要目標,與臺灣及加拿大的藝術家,以幾乎平行的角色參與計畫的經驗,從計畫進行的可能結構、行程安排到預算彙整,與加方皆是以協作的方式持續工作,於我而言透過共想協作的實踐,能夠觀察了解兩地間不同的文化與思維邏輯、整體生態及補助環境的方向、以及藝術家各自如何對應並長出自己的方式,讓我能夠跳脫過往不斷循環的製作演出思維模式,重新思考在已有的交流經驗上,不同發展模式與工作關係的可能。

兩週的密集參訪,站在對方的肩膀上看世界

2022下半年,隨著國境逐步開放,實體造訪彼此的想法逐步浮現,呼應著整個計畫的共想(享)協作精神,我們一步一步討論著,如果對方到了自己的所在地,我們各自希望帶對方去哪一個對自己最重要的地方?對方應該要體驗/認識那些人事物?雙方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共同完成?這個計畫的後續成果與經驗如何具公共性地分享出來?爾後我們提出了以兩週的參訪為目標,各自為對方規劃行程,透過彼此集體的視野,進入彼此所在的實體環境,由於Michael新接下了每年8月進行的SummerWorks藝術節藝術總監,也剛好兩方時間可行,(實際上七個人要湊出共同兩週的時間是有一定難度的),很快地決定8月由臺灣前往多倫多參訪,加方則於10月底11月初(跳島舞蹈節)的兩週訪台,而當收到Andrea,Heidi,Michael共同規劃的行程時,我非常地驚為天人,首先是他們作為藝術家的行政能力,包括參訪各單位、專業人士與節目觀賞的聯繫與整合,Heidi製作的精美excel表格,以及極度充實的行程安排,而每個參訪行程,他們也盡量或分工陪同並參與現場對話,以我自己過去參與國際展會及出差行程安排的經驗,要在兩週內參訪超過20個單位與其核心人員,且每個皆進行至少一小時的深度對話,如果不是透過他們在地深厚的連結與引介,是不可能做到的,而除了行程之外,他們也細心照顧著我們的住宿與交通安排,由於疫情後的通膨導致多倫多住宿費用大漲,Andrea透過自己的人脈安排我們住宿其友人獨棟住家,我們幸運地體驗了當地美好的住家環境,而在不認識我們的前提下,這些加拿大朋友大方地提供住所,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這個計畫中所培養出來的信任與美好。

由於加方安排的行程非常充實,到了臺灣行程的安排時,武康、品文、彥斌與我邊笑說不能輸,邊進行分工,十四天內走訪了五個城市(臺中、臺東、高雄、嘉義、臺北),從場館單位、藝術家與策展人、舞蹈教育機構,到臺東原民相關團隊與部落,充分運用臺灣島內快速移動的特性,也包含到島內演出活動遍地開花的體驗,由於時間與行程的安排,還是有許多遺珠之憾,只能留作他們下次再來臺灣的期待。而我自己在臺灣的行程收穫也非常大,如果不是這個計畫,往年都在製作與演出的忙碌當中,少有機會到臺灣不同地方做再次的認識,即使是已經認識的人,當再一次聽到他們自己訴說歷史及當下的時候,都有新的與更深的體會與理解。

多倫多印象與計畫小結

加拿大多倫多,整體最深刻的印象是多元(diversity),這裏的多元已經深植在生活裡,從街上不同種族的人們、食物、性別、聊天話題、到每一個區域都相對多數保留的個人雜貨店、相較少的連鎖店(除了需執照的酒類店家),因為已經完全融入在這個城市裡,不特別留意的話,甚至一開始會覺得這個大城市閒適得有點無聊,然而細細觀察,這個城市中融合了各種文化與立場,同時有著樂於分享與討論的好奇,社群型的文化活動很多,例如在公園中移動式的舞蹈演出(dusk dances)、於社區內各家陽台上進行的委託創作演出(Porch View Dances)、或是從演出者到觀眾皆為LGBTQ群體的Love In,每個地區及社群的集結與互相支持相當顯著,也反映在我們所參與的SummerWorks藝術節演出節目上。SummerWorks令我印象最深刻是其共融(inclusive)的部分,80%的演出都有配合手語現場翻譯,其中還有一個戲劇演出Lady M (改編自馬克白夫人),主要女演員是由聽障的演員擔任,演出中將大部分的台詞精簡為,具有節奏與線條性的手語表現,即使不懂手語的觀眾如我,仍覺得是一場肢體細節精緻、意涵容易理解的戲劇演出,而現場亦有高比例的聽障觀眾,在演後座談與場外的回應皆相當熱絡,而藝術節的開閉幕與重點活動,現場亦皆配有至少2位手語人員進行逐步翻譯。

這次雙向的參訪行程與經驗可能被複製嗎?我們都大致認同,我們非常榮幸能有這個獨特的經驗,如果未來加入的人員不同,經驗也會有所改變,因而後續如何把這次的經驗紀錄下來,也將是這個計畫的意義。而在本次計畫中我自己的觀察,後續也將以「創意駐地(Creative Residency)」、「工作空間(Working spaces)」、「藝術家與製作人的關係(Artists & Producers)」等主題進行紀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