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紀錄觀察 / 蘇品文

夏天、假期、微笑

加拿大兩週,在SummerWorks體驗到渡假中的輕鬆感,每個人身上都散發著夏天的快樂氣息,想到自己旅居台北跟嘉義兩地的不同心情,天氣如何改變人的感受,以及嘉義的觀眾有多熱愛戶外演出,進而改變藝術家探索駐地創作的方法,好像都會回到一個很核心的問題:如果我們要做藝術,那到底是要做怎樣的藝術?

見網友、抵達肉身、認識方法

在我心目中的TTLink很像是「跨海見網友計畫」,會想起國中時網路撥接時代初期,盛行ICQ交友,時常在來路不明的情況下展開異國交友,回望網路剛開始的那時,大家都還很願意在目的不名、未知的情況下花時間交流;回到2020年在日本橫濱初見面那天,與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工作者展開短暫的對話,我對加拿大的了解很少、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很多都好陌生,在各自談及自己的國家處境後,我對這次會面留下了深刻印象,即雙方的政治共通點:與一個強國為鄰居,與鄰居共通語言、文化,還有近代歷史中不可迴避的認同矛盾,我們都是比較年輕的國家,擁有交織的移民經驗—— 當我站在尼加拉瓜大瀑布歸屬加拿大的這一側,看著肉眼可見對岸飄揚的美國國旗,隔著世界七大奇景尼加拉瓜大瀑布為兩個國家的國界,前述對加拿大的印象在此刻與身體經驗合而為一—— 體現經驗終於引領維持三年的線上交流計畫抵達了肉身,拓寬了我過往所知道的國際交流經驗,以及當代編舞的認識方法。

多樣性、獨特性、無法歸類

此行的性別現象觀察從上飛機的那一刻開始,尤其是溫哥華轉機多倫多的航段,空服人員已經呈現出在台灣航空業少見的多樣性,台灣習以為常「空姐的刻板印象」都沒有出現在其他非亞裔的空服員身上,諸如:象徵氣質高雅的盤頭藉以展示修長的頸部線條、穿著跟鞋與膝上短裙讓全身比例更為高挑展示「女性美」的體態、可凸顯五官的精緻全妝包含粉底、眼線、眼影、唇彩或假睫毛,除外,特定範圍內的身高體重膚色音色都顯示出一種標準化的「女人形象」…以上形象只出現在該航班中唯一的亞裔空服員,我重新思考一致性與多樣性的分界,消極來看,我所知悉的性別刻板印象並沒有因為多樣性而消失,若積極一點思考,在性別多樣性的職場中,降低了我對性別刻板印象的過敏反應,不論是髮型、裙裝或褲裝等多種組合變化,讓觀者無法將這些人快速地「ㄧ眼歸類」,正因為無法被迅速分類反而能好好地個別欣賞每一個人的模樣。

宣言、非二元、社群
“Discriminatory acts, language, gestures, behavior, racism, transphobia, homophobia, microaggressions, xenophobia, anti-semitism, ableism, audism, sexism, misogyny, and harassment of any form will not be tolerated at any of our events.” 「我們的活動均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歧視行為、言語、手勢、行為、種族主義、跨性別恐懼、恐同情結、微侵略行為、排外情緒、反猶太主義、能力歧視、聽覺障礙歧視、性別歧視、厭女症,以及任何形式的騷擾。」節錄自Toronto Dance Community Love-In的演前提醒。PS: we are all here 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感受,現場幾乎都是非二元、性別酷兒的藝術家與觀眾,可以感受到很緊密的社群關係,這些作品普遍沒有故事情節或對白,純粹透過身體展演的表達多過於表演,我覺得很動人,大概是因為藝術家對於自身的性別處境已有高度的了解,因此透過身體展演傳達意念時,尤其可以看到獨立藝術家特有的狀態:一個人的肉身跟靈魂的一致表達,很難想像作品交由他人進行展演,藝術家與作品極為緊密、獨特不可分割的關係。我很景仰這樣的藝術,同時也感覺到社群的重要性,藝術家與觀眾為彼此存在的共生關係;在台北我較常觀察到,觀眾對於表演風格或是表演形式的關係,如:舞蹈觀眾、音樂劇觀眾、親子觀眾,但比較少有以「身份認同」聚合的社群,也許這樣的社群在台灣未能有足夠的人口,或對應的作品量來維持能見度,我想像自己未來的女性主義藝術發展,除了現有的女性主義朗讀會之外,能夠繼續研發有助於性別主流化的性別安心藝術社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