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drea Nann – Dreamwalker Dance Company
於舞蹈的可能性、多元性、連結與歸屬主題上,持續創作編舞、跳舞、製 作與呈現,她相信舞蹈可以改變生存的態度,並轉變人們成為獨特的個體, 並和諧地共處。Dreamwalker Dance Company 藝術總監,至今創作劇場、影像及戶外空間等共計 45 個作品,九度獲 Dora Mavor Moore Award 提名,並於 2019 年獲戶外最佳演出獎。Andrea 持續創作具參與感、共同合作的多重藝術型態作品包括:The Whole Shebang(2004-2015)、The Ontario Shebang(2012-2016)、The Welcome Project(2018-至今)。2016年,因為她在蒙特婁巡演方面的貢獻,獲選為當年度重要藝術家。
陳彥斌 Fangas Nayaw
軟硬倍事藝術總監。原住民籍表演藝術創作工作者。近年演出、編導及創作領域橫跨影像、戲劇及舞蹈,有『創作怪獸』之稱。創作風格多變,旨意在探討也分享「人」的趨性、動向,讓他不斷地向自然界尋找,以大自然為師。2016年導演作品《牆上。痕 Mailulay》榮獲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獎。執導之《Oli邊境》入圍SXSW、高雄電影節VR競賽影片。2017年臺北世大運開幕編舞家。2018年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。策展暨導演作品《masingkiay, 嗨歌三百首》受邀至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 2019 Cosmopoli #2 雙年展。擔任2020至2022臺北白晝之夜以及2021與2022臺灣文博會主題館表演藝術策展統籌。2021年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,受邀創作《La XXX Punk, 拉什麼龐克》四頻道錄像作品。2022臺灣美術雙年展受邀藝術家,受邀創作《Demi-Ami, 亞人阿咪使》,2022年ACC文化獎助獲獎人。2023慕尼黑雙年舞蹈節受邀藝術家。多次以導演、編舞、表演者、講師等身份參與國家兩廳院、臺中歌劇院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、台北藝術節等單位及藝術節之表演藝術作品與活動節目。
Heidi Strauss – adelheid
Heidi深對人們彼此於其所在環境的互動感興趣,她的作品連結舞蹈與劇場,並進入沈浸與裝置主軸,依舞台空間變換的形式。她是 adelheid 的藝術總監,在持續創作之外,也為其他藝術家發起計畫,如給年輕舞蹈策展人的 re:research,舞蹈創作者融合數位科技的 Cohort。
她曾是 Factory Theatre、The Theatre Centre、Harbourfront Centre 的駐館藝術家,她的影像創作曾於dança em foco(里約熱內盧)、nu2’s IDN festival(巴賽隆納)和 d:mic(多倫多)放映。她曾受邀委託創作及擔任編舞的劇院及藝術節有:Toronto Dance Theatre、Mocean Dance、The Frankfurt Opera、The Canadian Opera Company、Volcano Theatre、the Stratford Festival。Heidi 曾獲 KM Hunter Award for Dance,及多次獲 Dora Awards。
Michael Caldwell
關注多元藝術語彙集領域的多倫多的藝術家,並長期與加拿大各藝術節與機構合作,目前為Generaotr的創意總監,主理多倫多地區的節目策劃,並轉化組織管理結構為共同領導的方向。他過去曾擔任 Dusk Dances 與 Older & Reckless 的客座策展人與藝術節製作人、多倫多大型國際舞蹈節 Fall for Dance North 的執行製作人,多倫多 Festival of Dance Annapolis Royal 的副藝術總監。她過去參與合作50個以上的加拿大重要作品,其作品也於加拿大重要的藝術節、場館、現地與群眾參與的方式呈現。
蘇品文
臺灣(歹)查某,看名字常被誤認為男的。以身體為創作形式,獨立藝術、舞蹈(?)、自由意志、三十八歲單身女人、素食者、熱愛騎檔車、Skoliosexual。
跳脫以視覺為觀看基礎的舞蹈模式,自 2013 年以觸覺和即興做為身體訓練的基礎,意圖提升全感官能力,從能量的角度思考人體及表演者的形而上訓練;將舞蹈視為觀念藝術,不能只為美學服務。蘇品文女性主義三年計畫以性別、女性主義與 Nudity 作為藝術形式,於臺北藝穗節發表系列作品,2018《少女須知》藝穗原創精神獎,入圍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;2019《少女須知(中)》藝穗最佳創意獎,2020《少女須知(後)》年度藝穗獎。
陳武康 驫舞劇場
出生臺灣,2001 年與紐約編舞家 Eliot Feld 展開12年長期合作,擔任舞者,受其影響極深。2004 年與友共創驫舞劇場,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。2007 年《速度》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。2009 年任臺北聽障奧運開幕式舞蹈總監。2012 年《兩男關係》獲德國科特尤斯編 舞大賽首獎。2011 年開始與不同領域藝術家進行跨界創作,包括展覽 結合演出的《繼承者》,以及即興創作平台《混沌聲響》(與即興音樂鋼琴家李世揚共同策劃)、舞蹈歷史資料庫計畫《重製場》、以及2019 年開始的跳島舞蹈節。2016 年開始與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・克朗淳(Pichet Klunchun)進行跨國文化交流與實地探究 計畫,創作《半身相》(2018),同時展開三年計畫《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》。2019 年臺北藝術節《非跳不可》擔任導演執行,同年於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擔任驫舞劇場《非常感謝您的參與》概念創作、編舞暨演出。2020 年臺北藝術節與法國編舞家 Jérôme Bel 合作《攏是為著・陳武康》。
黃雯
獨立製作人,與舞蹈、肢體劇場及跨界實驗相關創作者合作,並與各單位合作國際節目及專案計畫包括:驫舞劇場、國藝會 ARTWAVE – 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、臺南藝術節策展製作、Pulima 藝術節、未來馬戲實驗場、國藝會數位表演藝術國際平台、QA Ring 數位表演藝術國際跨域合創專案、無垢舞蹈劇場等,另曾為舞蹈紀錄片、電影節、視覺藝術博覽會等專案經理。
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國際大學藝術文化管理碩士,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